近日,一个名为“降药价”的网站曝光了14000余种药物的进价和零售价,其中进价多低于10元,而零售价通常都是数十元甚至上百元,引发热议。
恰逢新医改进入第六个年头之际,今年全国两会上,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语出惊人,声称九成药品都有降价空间,价格砍掉一半毫无问题。一时间,药价虚高的话题再度被推到医药改革的聚光灯下。
在我国药品市场上,由于没有公开的确凿数据,哪怕一些行业内的专家也难厘清药价究竟有多少水分,这更成为百姓、行业外人士不甚了了的灰色地带。
目前药品销售的模式大部分是生产企业以出厂价卖给代理企业,代理企业再通过药品批发、流通企业销售到终端,药店或者医疗机构虽然是和患者直接发生交易的机构,但并不代表药品生产出来了就能直接到这些机构,正是因为中间的层层转手盘剥,造成了购买价与出厂价存在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、几百倍价差的情况。
还有的进口药品一直是独家品种,但除去研发费用,实际上成本价很低。比如一种用于白血病的药品,成本价仅数百元,但是多年来一直卖3万多元,现在降到了2万多元,对于患者来说仍然是沉重的负担。
还有的地方药品招标价格过高,与市场情况严重不符。招标时药品价格由企业报价,也许10元就能招到的药品,通过企业的报价却以98元中标,这也是药价高的一个原因。
因此,不管是流通角度还是其他渠道,药品的水分还有太多可挤压的空间,是可以根据市场来定价的。